阅读新闻

圆明园文物修复没争议不正常 定石膏配补法

[日期:2010-07-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修复规模最大、瓷器最多

    今年3月25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了“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由此正式启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了此次圆明园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工作,而文物修复的具体实施则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以往文物修复过程秘而不宣的行业“潜规则”不同,本次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将面向公众现场开放。因此,从4月开始,前往圆明园的游人都会在南门附近发现一个新去处:圆明园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只要走进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内的展览馆,便可目睹文物修复技师对文物的修复和工作人员对圆明园残损文物进行清洗、拼接等工作的全过程。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向记者透露,本次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的150件圆明园文物,是历年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和出土发现的,很多文物从未对外展出过,大都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珍品文物,其中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琉璃等。

    圆明园文物修复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胡东波向记者介绍说,此次修复的主要是圆明园石刻、铜器、瓷器等三类文物,其中瓷器最多,修复难度也最大。现今圆明园出土的残损瓷片多达3万多片,其中有修复可能的有百件左右。为了完整保存圆明园文物的历史信息,在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处理之前,修复人员会为每一件修复文物建立文物档案;而在修复后还会对所修复的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建立3D影像数字化文物档案。

  首批文物属可逆性“试修复”

    3个多月前,胡东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此次文物修复最大的难点在于不但要很好展现圆明园文物原有的华美造型与高超的技艺水平,还要保存文物历经浩劫的痕迹。

    本着对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基于圆明园文物的特殊性和其自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的考虑,主办方先期选取了20件文物进行“试修复”,目的是选出最为适合的方案应对大规模修复工作。而这一考虑,事实上就是7月14日专家评审会召开的背景。

    据介绍,首批文物的选取和修复方式是大有讲究的。既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物,又不能一上来就对最珍贵的文物进行修复;既要保证文物修复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多种修复方案供研讨评判。基于这一原则,修复者分别采用现行比较普遍的三种修复方式进行了探索式的可逆性“试修复”,以供专家讨论。

    历经一个多月,圆明园首批20件文物修复完成。7月14日,在“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上,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陶瓷考古专家秦大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原司长杨志军等专家对修复完成的20件瓷器进行了评审,其目的是为第二批圆明园修复文物选定较为合适的修复方式。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於洋介绍了首批文物修复选取的三种方案:这三种修复方式分别是“白石膏配补”、“配补处描金(在日本文物修复中较为常见)”,以及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修复。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赞成主办方这种在大批文物修复之前,选取小部分器物进行可逆性“试修复”,并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的做法,认为这是对待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应有的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世博铜章上悠游世博
下一篇:"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创汇主力成抢救对象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