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日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日本的翡翠开发应用史已有3000年之久,有没有可能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春云:日本人与其他的东方民族一样也喜爱玉和翡翠。日本从石器时代(距今3000年)开始就以翡翠制作勾玉、枣玉与管玉等仪礼用具。这种传统经过绳文时代(距今2500年),到古坟时代(距今2000年),一直延续到弥生时代(距今1800年)。直到近代的奈良时代,翡翠文化在日本才稍显衰落。但延至现代,日本的翡翠文化依赖其强劲的国力和发达的工业科技而再度兴盛,成为环太平洋翡翠文化圈中的一个大国。因此,日本石器时代就加工制作翡翠器物,可说是历史悠久。日本以加工翡翠闻名的新泻县系鱼川市1990年9月曾举办过第三届翡翠与日本文化的研讨会,主题为隆重纪念日本的翡翠文化史。
吉林省博物馆文物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5年发掘吉林大安渔场汉代墓地时,发现了“翡翠饰一件,圆角长方体,光滑细腻,呈悬乳状纹理,一面有瑕,纵贯一孔,单向钻制”;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吉林省永吉县星星哨水库管理处1978年发掘吉林永吉星星哨水库汉代石棺墓时,发现“翡翠坠二件,形似扁球,一端有两面对钻的孔”。我个人认为,东北地区汉代古墓中发现的这些翡翠很可能是日本产翡翠经由朝鲜半岛输入中国东北的。
如果以此为据,认为中国翡翠历史超过2000年是合理的,但这实际上是就日本输入翡翠而言的。缅甸翡翠的情况如何呢?仍然需要研究。而且,从日本输入的翡翠是否有历史记载?显然没有。当时是否叫“翡翠”?显然也不是。既然不叫“翡翠”,那叫什么呢?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来回答。(吴聿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