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7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一金一银两枚“武当山古建筑群”,银币是远看,极目之处,武当山古建筑群之巍然,之瑰丽,尽收眼底;金币是近观,身经之处,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之堂皇,之富丽,铭记于心。相比之下,金币以材质先声夺人,表现“武当山古建筑群”,自然选择重中之重,于是,“太和宫”浮出水面,“金殿”浮出水面。

从画面处理看,设计效果强调的是一个“正”字,金殿位于画面正中,略略仰视,突出了金殿的雄伟与高大,也突出了金殿的神圣与威严。这种“正”的效果,也是700年前明成祖朱棣期待的效果。明永乐十年(1412),朱棣下令在武当山险峻陡峭的天柱峰顶修建太和宫。4年后,主体建筑竣工,明成祖大笔一挥,将其封为“大岳太和宫”,武当山也由此升格为“大岳太和山”,跃至五岳之首。远不止一纸圣旨那般简单,朱棣对金顶,对金殿的关心,严格地说,已经细到有失皇帝身份的地步。金殿的全部构件,按他的思路,“冶铜为殿,重檐叠拱,羽飞瓦立,饬以黄金范玄帝金像,左右灵官玉女、捧剑执旗天将”,在京城铸造完成,又由运河经南京溯江而上,最终运达武当山。“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敕都督何浚》)且不算,又续旨叮嘱:“船上务要清洁,不许做饭。”正因为如此,有“金顶”之称的太和宫,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是最具代表意义的精华,而位于其中心地带的金殿,又是精华中的极致。

设计者对“武当山古建筑群”金币的画面处理,有心机且有大智慧。这种大智慧,体现在对“金殿”的理解,以及化理解为设计的独特处理。金币直径只有22毫米,要表现的东西却非常多,金殿金碧辉煌的全景要表现,金殿玉石栏杆和基座要表现,形成对称之美的东西廊房,也要露出一檐表现。金殿前左右两只昂首耸立铜鹤,仍要费去不少笔墨。虽然繁杂,虽然琐碎,但设计者对嵌于金殿门枋之上的金殿匾额,仍不失其重,做了特别的独具匠心的处理。金殿匾额长方如意形,铜铸鎏金。边框上为二龙戏珠,下为二鲤跃海;左右流云高飘,海浪怒腾。额心中刻正楷“金殿”二字。金殿匾额制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它是金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金殿的点睛之笔。设计者留意到它的重要性,在画面处理上,虽说比例没有放大,但匾额中的“金殿”二字,却清晰可见。金殿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在这两个字,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巧妙的是,“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11个字,有意无意环于金殿的上方,象征金顶金殿高高四射的金光。而这种金光,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不仅有皇家寺院不可一世的庄严威武,又折射出东方道教文化绵延千年的神秘色彩。武当山建筑群,由山脚至山巅,140华里神道,沿途建有8宫、2观、36庵堂、72岩庙、12亭台,政权和神权结合,营造出皇权与道教共有的“玄妙”、“神奇”氛围。金殿以金质,双金灿灿,“武当山古建筑群”金币,更映衬出金殿作为武当山的象征,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以金币表现古代金属材质的建筑,在中国现代金很币中,这也是唯一一枚。
如果有可能,最好在太和宫金殿欣赏“武当山古建筑群”金币。把玩够了,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尽收眼底。众峰拱拥,八方朝拜,自己也沉浸在皇权与神权神奇的威严的至高无上的气场之中。那感受,肯定终身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