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18日 09:47:14 来源:台海网
|
今天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 记者调查发现,厦门各博物馆,越来越吸引人,去年有300多万客流,而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加。 但问题是,这么大的客流,却没有带来 “钱潮”,大多数博物馆不赚钱,勉强支撑运营着。厦门,要如何打开博物馆经济之门? 数百万客流没有带来“钱潮”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3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走进厦门各个博物馆。“这个数据在逐年上升。”一位业内人士说。尽管有300多万的参观者,但客流没有带来“钱潮”,厦门各博物馆馆长直言:不赚钱。 目前,厦门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不收门票,免费对外开放。有少部分博物馆收取门票,但费用也不高。比如,桥梁博物馆门票成人20元/人,学生15元/人;奥林匹克博物馆门票60元/人。 门票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奥林匹克博物馆给记者算了笔账。该博物馆每年要花五六百万在保险、运输、水电、展览品保养费上,而其门票收入平均一年是50万元左右。 “厦门大多数的博物馆靠政府拨款或企业赞助维持基本运营。”一位馆长告诉记者,对于公立博物馆,政府每年会投入一定经费,其他大多数的馆靠赞助“度日”。如吴经国先生每年会对奥林匹克博物馆赞助两三百万元。 “各博物馆大多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营,因为‘钱袋子’紧张,很多馆已经多年没有引进新东西,展品老化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一位馆长坦言。发展文物延伸经济让参观者变成顾客 “很可惜的是,这300多万的客流没有 ‘充分开发’,他们就像过客,走马观花看完展品就走了。”厦门大学一位教授说,目前,大多数人对博物馆应该承担的社会功用是有共识的,但往往忽略了博物馆经济。 他说,博物馆经济的实现形式,肯定不是高票价,博物馆免费开放已是趋势。厦门要打造博物馆经济,就要在周边产品、配套、服务上做文章,让300多万的客流变成顾客。 青岛啤酒博物馆2008年的客流量是36万人次,综合收入却达到1400多万元,其中,销售纪念品的收入就近千万。坐下来喝几杯啤酒,吃些点心,还有众多的纪念品可供选择,几乎每个进馆参观的人都消费了。 这一观点与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不谋而合。彭一万指出欧美博物馆将馆藏文物制作成纪念品出售,成了博物馆收入的主要来源。(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 实习生 杜思思 吴晓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