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法定货币的废品与错币(丁一)

[日期:2010-05-1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5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建国初期试行由解放区印制的,质量不甚高的第一套人民币。由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和解放军解放全中国而急剧拓展的财政经济形势的需要,确实只能以这种人民币来取代国统区留存的国民政府发行的“伪钞”――金元券等。因此,发行的纸币质量较差,主要工艺是胶印,甚至还有较为原始的石版印刷工艺,品种也很多,据目前的考证统计,已超过60种。(包括不同颜色的同一票版,实际为62种)

    由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各地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并着手进行全国范围的经济建设,金融物价逐步稳定,财经状况渐渐好转,为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况必须进行货币改革,应尽快地设计第二套人民币。1950年和1951年开始准备,1954年完成设计并经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此后逐渐因形势需要而设计生产了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

    在生产流通纸币的基础上,1953年至1955年开始生产流通硬币。1979年新中国初始锋芒毕露推出了第一套贵金属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30周年纪念金币。

    也正是由于中国法定货币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造币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拓展,随着生产超模的扩大,中国10多亿人口的现金流通的压力壮大了中国印钞造币企业的生产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盛世收藏已成为颠覆不破的铁律,近几十年国运昌盛,收藏钱币的爱好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刻苦研读中国货币的历史,认真研判每一版式的中国钱币,并对当代中国流通货币作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这是他们对货币历史的肯定,也是他们对中国钱币文化的贡献。由于深入的研究钱币,对许多的钱币异常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特别的敏感性。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在日常交往中和金融交易活动中不会太去留意经手的钞票和硬币,只有用职业的,收藏研究的眼光,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为“问题”定性,于是“错币”就被收藏,被高佑、被大家可望而不可及。

    通常,只要是一种具有生产规模的制作工艺,必然会有生产瑕疵。印刷业就有一种废品为百分之几的常规,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符合生产要求。这样有瑕疵的产品,企业就作为废品处理掉了,而不慎溜出企业的,则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但是,废品和“错品”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里有一个标准。提出来与大家商榷。就钱币而言,如果设计稿是错误的,根据错误的设计稿原封不动地生产出来的钱币,那肯定就是错币。因为这是真正的错币,不用为其打上引号以示强化区别。如果设计稿是准确无误的,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因人为或机器产生的失误造成的产品,理应是废品,应当由生产厂家及时收回。如未能及时收回流入社会,本质上也是废品,只是生产企业把关不严,疏于检查而已。前几年风传一时的人民币人像水印消失、颠倒等,其实是在生产过程中印钞用原纸上下、左右不慎等原因产生的废品,充其量是一款质量事故,根本不是“错币”。中国的现金印制规模是全世界最大的,可能这种现象是占生产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有一些持有“错币”的爱好者,带着人民币的废品实物到相关部门讨说法,提出要对方高价收回,要报销往返路费,路途补助等等,结果是可以想像的,这种要求官方一律不予支持。只有一种方法:按面额兑付真品人民币。

    为何中国的人民币“错币”能够如此的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是利益取向造成的,有些收藏钱币的爱好者(当然这些人为数并不多),他们急于在中国的法定货币中培养出一些“错币”出来,可以说他们对此是有预期的。

    2008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曾取消了原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发布会,据追访幕后人士,起因是这套钱币的壮文有差错,以至会产生歧义,设计稿中的壮文是经过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相关专家审定并签章的,但是不准确。造币厂依据设计稿的壮文严格制作,当然也就同样的不准确了。而壮文又恰恰是个小语种,很少有人精通,是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语言文字专家,用拼音设计完善的一种“人造语言”。幸亏及时发现并重新制作,(其实中间只差了一个字母),才挽回了错币的命运。如果当时未及时发现,那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肯定会大大的受到个别收藏者的大肆追捧,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错币。

    可以说中国流通币的错币几乎没有(有些有争议,不敢妄加评论)。金银纪念币的错币只有很早期的一枚冬奥会的滑雪,据说是把那届冬奥会的届数搞错了,差一年。而市场上特当红的中国京剧艺术-《龙凤呈祥》5盎司长方形银币“错币”。那只有一部分人在玩。真正意义上《龙凤呈祥》长方形银币只是当时瑞士人在为中国加工时作出的废品而已。由于他们在刻制“中国京剧艺术”几个中文时采用的是立式机械仿制铣床,不懂中文,模针少去一笔划,至使原模少一划,轰动全国,成为近几年最红的钱币名星。而这枚《龙凤呈祥》5盎司长方形银币的设计稿是完好、准确的,瑞士厂设计菲模也是对的,就是机械人工少去了一道笔划。如果现在使用电脑加工,那么绝对不会产生如此低级的错误,也就不会有这枚废品“错币”的历史地位。

第16届冬奥会滑雪银币背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错版龙凤呈祥5盎司彩银币正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客观地说:“错品”最多的当属中国邮票,当然那是另外一个仪题。如果仔细地了解一下中国法定货币的设计报批程序,那么,大多数期待错币的收藏家则会大失所望,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中国钱币设计(除了普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的设想和设计图稿必须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初审通过后还要报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审查批准。如此繁杂的工作程序保证了中国货币的严肃性、可靠性。下面举例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报批过程,就可以让大家实际了解一下大致工作程序。

    1977年11月15日,财政部(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任财政部副部长)上报关于设计新版人民币的报告。
    同年11月21日,设计新版人民币(第四套)的报告经党中央政治局审查批准。
    1978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准设计第四套人民币的决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印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
    1978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会剑、候一民、邓澍、陈若菊教授在罗工柳院长领导下主持专家组工作。
    1979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报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稿(第四次)
    1979年12月20日,新版人民币图样经国务院原则批准。
    1980年新版人民币(第四套)进行试制试验阶段。
    1983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再次上报关于第四套人民币的印制发行问题。
    1983年3月3日,报告经国务院核准。
    其间,在1981年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上报国务院关于印制发行了新大面额人民币的报告(20元、50元、100元)。此件未见批示。
    1984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报关于印制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问题。
    同年3月4日,国务院批示:同意付印,何时发行另行报批。
    同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报关于公布新版人民币时间及改变大面额票券设计主题的请示。
    1985年5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批准。
    1987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命令。
    1988年第四套人民币的9个品种(主币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辅币1角、2角、5角)全部投放市场。

    通过以上所述的人民币设计方案报批程序,大家就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中国法定货币的严肃性和可靠性。因此可知,要想在中国的法定货币中“培养”出所谓“错币”精品,其难度有多大。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意见,供广大钱币爱好者参考。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央行发行第16届亚运会金银币(第2组)
下一篇:近百万收藏海报唱片 梅兰芳宣传画万元不卖(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