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羽毛球博物馆筹建 珍品"古董"都可以无条件捐出

[日期:2010-05-13] 来源:  作者: [字体: ]
 

    本报于4月9日刊出的《广州羽协拟建羽毛球博物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广州羽协已经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捐赠物品,全国各地热心的羽毛球爱好者更发来了数十封电邮,纷纷展示收藏了多年的羽球“古董”。目前,羽毛球博物馆展品征集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记者采访了已经确定捐赠的羽坛明星、普通市民、成功商人、知名企业代表,他们纷纷表示,只要广州羽协有需要,收藏的珍品均可以无条件捐出或借用。

    雅典奥运冠军张洁雯

    捐赠幸运“绝版”球衣

    媒体“老波骨”余鉴彤

    送出了三件“老古董”

    余鉴彤常被同行尊称为“余老师”,这位上世纪60年代曾经效力于广州羽毛球队的“老波骨”,如今活跃于广东电视台的电视镜头之前,解说球赛成为他日常的主要工作。

    记者与余老师相约在广州临江大道的“红专厂”艺术生活区wine&b陈列馆见面。拎着一个鼓鼓的包,余鉴彤带来了三件宝贝:一个“40多岁”的木制球拍、一只“50多岁”的“老鼠夹”和一个超过“30岁”的拉线器。据余鉴彤介绍,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古董”如今已不多见了,尤其是那个外形酷似“老鼠夹”的球拍夹。“以前的球拍都是木质的,球员使用过后都会马上用球拍夹将球拍固定,以防止拍框变形。不要说侯加昌、汤仙虎那一拨前辈了,我估计连李永波、关渭贞那个年代的世界冠军都曾经使用过。”木质的羽毛球拍被淘汰之后,球拍夹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余鉴彤保存的这个已经是中国第二代球拍夹,第一代的产品在四个角上还有铁钉固定。据余老师回忆,他珍藏的这个球拍夹,至少超过50岁,“这是我的老师、前广州羽协主席梁庆光送给我的,上面还有他的大名,我认为相当具有展出价值。”

    除了球拍夹,余鉴彤还特地介绍了一个钢制的拉线器,并且当场作起了示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羽毛球运动员除了使用木质球拍和球拍夹之外,还必须懂得自己为球拍穿线,这是学打球之前必须熟练的技术活。”余鉴彤饶有兴致地介绍说,羽毛球拍使用的线一共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牛筋线,第二代是羊肠线,而第三代才以尼龙为材料。“以前的线是断一根补一根,球拍还能继续用,现在的只要断一根,整个拍都要重新拉线了。”

    手握着这三件“古董”,余鉴彤表现得万分不舍。“珍贵的东西更需要大家欣赏,才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这也算是我为羽毛球尽一点绵力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翡翠涨声响起来 "传世翡翠"为自己为下一代珍藏
下一篇:北京集邮信息二则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