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丝路币话4——法显取经(贾关法)

[日期:2010-04-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4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在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中,说起西天取经的髙僧,人们首先一定会想到唐僧。其实,早在玄奘之前200多年,就有人已经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东晋的法显。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3组),其中1/3盎司金币为“法显取经图”。金币的背面图案,描绘东晋髙僧法显不畏艰险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经的情景,一匹识途老马,与他朝夕相伴,相依为命。币面远景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即释迦牟尼成佛地;中景是耸立于中国黄海之滨的山东崂山。两地万里迢迈,海天相隔,却因佛缘而联系在一起。原来,法显沿丝绸之路,从新疆翻过帕米尔高原前往印度佛教圣地;后又选择搭乘商船经印度洋从海路回国,在崂山登陆,实现了自己取得真经的宏愿。币面左侧背景中的《佛国记》,便是法显根据切身经历撰写的一部纪实性专著,在中外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与这套贵金属纪念币同时发行的还有4枚22克的银币,其中《礼佛图》,表现了法显等人风尘仆仆前往拜佛的虔诚。石窟内,一尊释迦牟尼成佛时的造像,顶天立地,令人肃然起敬。

礼佛图(1997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山西人。他3岁出家,20岁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是当时佛教界“大师”级的人物。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62个春秋,却毅然决定赴西天取经。究其缘由,恐怕可以用当前最得人心的流行语“反腐昌廉”来回答。因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由于佛经翻译的滞后,特别是戒律经典的缺乏,致使上层僧侣无法无天,穷奢极欲,无恶不作。直面时弊,为维护佛教“真理”,寻求戒律,以法治教,法显大师这才作出如此惊人壮举。1600多年前的反腐先驱,真是气贯长虹,芳泽万世!

法显取经图(1997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年春天,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一行5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在河西走廊,又有6位同行加入,组成了一个有11名成员的“取经团”,

西出阳关,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白龙堆大沙漠(即沙河)。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似,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燥几将殒绝。”其艰险之状,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个难关是葱岭。据《法显传》云:“葱岭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其道艰岨,崖岸崄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

第三个难关是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此时,法显的“取经团”实际上只有他与慧景、道整3人。原来的成员,或退,或留,或逝,或分道扬镳。翻越小雪山时,“大寒暴起,人皆噤战。慧景口吐白沫,语法显云:‘我不复活,便可前去,勿俱死。’遂终。法显悲号,力前得过岭。”真乃悲壮之极。

抵达天竺后,法显遍访佛祖圣迹,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等6部佛教经典,又留居3年,学习梵书梵语。13年后,当他回到祖国时,已是78岁了。鲁迅在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法显的献身精神,称他是“舍身求法的人”,是具有自信力的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世博会金银币(第2组)发布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沈阳泉银新产品图稿评审会圆满完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