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昆明藏家偶得仇英画作 市场估价过百万

[日期:2010-03-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云南知名收藏家颜荣清先生收藏的《西园雅集图》 本报记者 符光周 摄

2007年11月初,在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上,国宝级绘画珍品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画作《赤壁图》,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中国绘画艺术品当时拍卖的世界纪录。2008年9月,在美国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会上,仇英的《西园雅集图》以145万美元成交。

在云南的收藏界,知名藏家颜荣清先生手上也有一幅仇英的《西园雅集图》。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以近万元的价格从我省一位知名画家手中购得此画。此后十余年间,他多次到北京、上海遍访名家鉴定其真伪,大多数看过此画的专家都认可该画的艺术价值,而今这幅画作的市场估计已经超过百万。

偶然得知仇英画作 花费近万元购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在云南收藏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颜荣清先生,偶然得知云南一位画家手中有一幅明代画家仇英的画作《西园雅集图》,便上门希望能亲眼目睹该画的芳容。此前,这位画家从滇西地区获得此画后,一直在研究其真伪,但始终无法确认是否为仇英的真迹。

仇英,明朝中期著名画家,以临摹古画而闻名,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吴门四家”。虽然名字在“吴门四家”中排在最后,但在当时其画价已经超过沈周、文征明很多,而且据说其画价在当时已经超过很多宋代画家的作品。因仇英死于盛年,传世画作在“吴门四家”中最少。

颜荣清登门拜访,见到此画后大为惊奇,立即动了购下此画的念头。但这位画家对此画也是爱不释手,便以再研究一段时间为由,不愿出手。这幅《西园雅集图》长2米余,宽29厘米,画面清晰,人物神态逼真,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画首有明代书法家周天球题写的引首“西园雅集图”五个大字,画尾的落款是“實甫仇英”,下面还有一个仇英画作的标志性葫芦印,但印文已模糊不清。从该画所用的绢纸、画面撒金及画轴两端镶嵌的白玉等几个特点来看,这幅画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如果他确定这幅画作就是仇英的真迹,肯定不会轻易出售。”颜荣清说,从事收藏三十余年来,他的习惯是一旦看准了便果断出手。软磨硬泡中,颜荣清看出这位画家心里也很犹豫,便连番追问他愿意出手的价格。最终,这位画家报出了“接近一万元”的价格。颜荣清当即掏出身上的1000元钱,作为订金硬塞到这个画家手中。此后一段时间,颜荣清陆续凑够了画款,最终将这幅画收入囊中。

大凡从事收藏的人士,面对古董艺术品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艺术品是真品还是赝品?购到这幅《西园雅集图》后,颜荣清从卖家口中得知,该画是这位卖家此前从滇西地区一位藏家手中购得。据传,此画是从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曾任云南省代省长的李宗黄府上流落到民间的。

有意思的是,画匠出身、以临摹古画闻名的仇英,在其死后,很多画家和画匠又以临摹他的作品谋生。查看近年的拍卖成交记录,仇英款画成交价格极端悬殊,高的上千万元,廉价的仅几千元。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曾经指出:“仿作也有高下分别。如果为晚明清初所仿,在当时也算是高端礼品,价格昂贵。清中晚期之后的则多滥造,设色艳俗,落笔粗糙。”金运昌认为,明末清初仿仇英的精品现在很难辨别出来,“北京故宫藏的仇英《清明上河图》也不能说真”。

颜荣清买到的这幅《西园雅集图》,究竟是不是仇英的真迹?退一步讲,就算买到的是一幅明清时期仿绘的精品,以区区近万元的价格购入,肯定也是价超所值。从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这幅《西园雅集图》后,颜荣清研究了不下十年,2003年后,他几次携画到北京、上海,拜访古画专家,鉴定真伪。

重要证据模糊 一时真伪难辨

说起仇英款《西园雅集图》,还有一段曲折的来历。

宋代神宗朝的画家王诜,出身贵族,自幼勤读书,能诗善画,才学出众,被宋神宗选中为当朝驸马。在做驸马都尉期间,王诜广交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此数十人经常于王诜的别墅西园聚会,酬诗唱和。

王诜请他的朋友、宋朝著名的宫廷画家李公麟,把自己和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友人聚会的场面画在一起,取名为《西园雅集图》。该画上有王诜及友人16人,加上侍女、书僮、琴师等共22人。画面上描绘了小桥流水、苍松翠竹,宾主写诗、作画、看书、讲经的场面,极尽宴游之乐和山水园林之胜况。书画家米芾也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都是千百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仇英便是临摹《西园雅集图》的诸多画家之一。李公麟原作的《西园雅集图》团扇、手卷两种版本的画作早已失传,后人见到的《西园雅集图》都是后世画家临摹的作品,以及冒充知名画家临摹画的仿作。

2008年9月14日至15日,在美国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为期两天的秋季拍卖会上,参与拍卖的72件书画作品中,仇英临摹的《西园雅集图》以145万美元成交,成为当场拍卖会的一个焦点。这幅仇英款《西园雅集图》为绢本,纵110厘米,横54厘米。款署“實父仇英制”,下钤“十洲”朱文葫芦印,绢面保存完好,图像清晰。

与两年前贞观国际拍卖会上成交的这幅《西园雅集图》相比,颜荣清收藏的这幅《西园雅集图》款署为“實父仇英”,下钤的葫芦印痕迹很淡,印文是否为“十洲”二字已经模糊难辨。此外,根据古书画鉴定真伪的一个惯例,该古画在传世期间,画面盖过哪些人的收藏印章,或者有哪些人在画作周围留有题字,成为鉴定该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证据。

遗憾的是,颜荣清收藏的这幅《西园雅集图》前面盖上的几枚可能为历代藏家的印章,都模糊不清。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支持该画的传世价值,例如画首明代书法家周天球题写的画名,以及绢上明代常见的泛红色的洒金片,等等。

至于画面上模糊难辨的地方,是因为该画作在传世过程中真的被藏家不小心弄损坏了,还是仿作者刻意为之?这些问题颜荣清也一直在苦苦思索,在查阅了无数资料后,颜荣清仍然无法断定此画的真伪。于是,从2003年起,他便多次拜访一些画家和古书画鉴定专家,试图为这幅画验明正身。

云南藏家:“断为仇公真迹无疑”

2002年11月份,颜荣清找到省文化厅美术摄影工作室副主任、我省知名画家姚仲华,请他为这幅画“长长眼”。姚仲华看到这幅画后也是连声惊叹,认为画面逼真,用笔精到,特别是其中的仕女和人物画像很有功底,像是仇英的手笔。不过他也拿不准这幅画究竟是不是仇英的真迹,便为颜荣清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上海找自己的同学、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古字画鉴定专家单国霖看看。

“他当时在一张很大的宣纸上,用毛笔为我写了一封介绍信。”颜荣清说,2002年底,他携带着这幅画作,第一次到上海找单国霖鉴定这幅画的真伪。单国霖看到这幅画后,连声说,“不错,不错,这个是好东西啊!”显然,当时的单国霖对这个来自云南的名不见经传的藏家并没太重视。后来又有人介绍颜荣清到上海敬华拍卖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看到《西园雅集图》后,立即游说颜荣清将这幅画交给该拍卖公司进行拍卖。

当时,并未打算出售这幅画的颜荣清只是将随身携带的两把扇子和一幅傅抱石的绘画交给拍卖公司进行拍卖。结果到了2003年3月份,因为“非典”疫情席卷全国,这次拍卖会被迫取消。在此期间,上海另外一家艺术品公司也计划收购这幅画。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后,颜荣清越发不愿出售这幅画。

2004年,北京一位名流来昆明参加一次会议期间,得知颜荣清手上有不少好东西后,便在一位书法家朋友的陪同下,找到颜荣清的家里,从他手中购买了不少古籍善本。这位贵客也很欣赏《西园雅集图》,并将这幅画借去观赏长达一年多,直到2006年颜荣清才把这幅画拿回来。
中间有一段时间,该画又放在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这家拍卖公司找到故宫博物院的四五位专家前来鉴定过。颜荣清从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口中得知,故宫博物院古画鉴定专家单国强看到这幅画后说:“这幅画无论什么时候拿到故宫博物院鉴定,我都会说是真的。”

颜荣清说,到目前为止,已有云南的几位收藏家明确肯定这幅画是仇英的真迹。其中就包括云南省文史馆馆员、知名古琴演奏家、收藏家李瑞先生。2006年,李瑞见到这幅画后,甚为惊喜,“断为仇公真迹无疑”。李瑞将此画借去欣赏了一个多月。送还时,李瑞还为这幅画题写了跋文。文中写道,“细审是轴,与十洲其他手迹相较,自无可指摘非仇公之作,唯略欠老练之气,其绢为明细丝无疑,更有明大书家周天球之题笔力千钧,可为铁证,藏者无须犯疑也。”李瑞认为,这幅画相对于仇英盛年时期的作品而言,“略欠老练之气,当断为十洲早期之作。”

在这几年间,先后有几位收藏者,出价从40万到120万,甚至有人跟他说这幅画可以卖到400万元。但颜荣清都没有出售,一直将这幅画珍藏在家里。“有的人说是要买,但我感觉他们开价的水分比较大。”颜荣清说,这幅画他现在的心理价位应该在几百万元,如果真正碰到合适的买家,既有资金又有古画鉴赏水平的,他也考虑出售这幅画。

来源:生活新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艺术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下一篇:国内画廊生意大降七成当代画家画价普遍虚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