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珍品年画数量微乎其微 升值潜力不断地攀升

[日期:2010-02-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曲高和寡遭遇市场壁垒 痴心守候年画终薪火相传

徐家辉和他的侄儿正在赶印年画

    十年摸索

    传统年画再现人间

    2005年,年近不惑的徐家辉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摸索,终于完成了第一张按传统工艺印制木板年画《盗令出关》,这是徐家祖传的系列年画《八美图》中的一张。“现在看来,那张画还是有些粗糙,但我当时心里还是欢喜忙了,因为我终于把祖先的手艺学到了。”

    然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徐家辉却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代价。

    徐氏家族是当年梁平年画的出产大户,早在1776年就创立了“信力足”年画名号。在19与20世纪交替之际,正是其年画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徐氏先辈又先后创立了“德和泰”、“和盛友”、“信立号”等众多梁平最有影响力的年画名号。

    徐家辉告诉记者,在“德和泰”的鼎盛时期,作坊里的雕匠、刷、画匠及杂工有一百多号人。不但一天要做几千幅,还要外包加工年画。每到销售旺季,要请一二十个挑夫,将年画挑到重庆及下川东一带销售。

    然而,到徐家辉出生的20世纪60年代,梁平年画早已停止生产,家中原有的年画雕版大都做了柴火,“只有我的‘四姥’(梁平方言,及徐家辉爷爷的四弟,梁平年画第五代传人徐典隆)还晓得一些,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从小就喜欢年画,就缠着‘四姥’教我,开始他也不肯,在我的坚持下,他才断断续续将年画制作的全部工序教给我。”

    徐典隆2004年去世之前,将家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留给徐家辉。

    艺不养家

    打工挣钱皆为传承

    徐典隆生前曾对徐家辉说“别指望它(年画)养家,只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行!”

    手艺虽然学到了,但真正要将传统的木板年画制作出来,却不是件容易事———上世纪90年代,一套雕版就要一万多元;颜料、辅料需要四处寻找与购买;印制传统年画的“二元纸”也停止了生产,需要到竹山里找老工匠专门定做。而花费是家境贫寒的徐家辉所不能承担的。

    为了挣钱,他从1990年便开始到重庆主城区打工,到1999年,他揣着近十年辛苦挣来的20多万元回到了老家,在镇上开了一个建材门市,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用家里的老屋做年画,把做生意赚来的钱投到做年画当中。”

    从那时起,徐家辉便开始恢复传统木板年画的艰苦实践。除了“四姥”的指导,他几乎是个“光杆司令”,到竹山里定纸、到处寻找可做雕版的老犁木、请工匠刻版、加工制作各种颜料,以及传统年画从纸张再加工到最后印制成型的近二十道工序,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在技艺一天天成熟的同时,他的建材门市却因没有精力打理而关张,与人合伙开办的板材加工厂也因为不能开工而亏了好几万,“真是应验了‘四姥’的话,当年我们一起出去打工的兄弟伙,现在个个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好多人还买了车子。”徐家辉感叹说:“你看嘛,我们隔壁邻居都修了楼房,我们家还住的是二十几年前修的平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今年换种方式给压岁钱 投资黄金保值又增值
下一篇:孔子语录被搬上彩票 是否亵渎中国传统经典?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