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1 14:12 南方都市报
◎ 曾飚 旅英学者
傅莹女士驻英三年任满,即将上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一职。走之前,她送给大英博物馆一份礼物:母亲留给她的粮票。姑且不论粮票当年是不是留下这么多,但是,那条包粮票的手帕却老旧得醒目。如果确为历史保留,傅莹女士有心保管,孝道感人,如果是临时包装,也说明傅大使深谙交友之道,一番诚意表现。
傅莹之后,中英之间少了一道靓丽风景。2007年,傅莹到任,当地一家华文报纸引述一个老华侨的话,赞傅莹很“靓”。不久,又有一家报纸分析傅莹女士几次亮相的衣着品位。虽说英国华文报章趣味深受英国小报八卦熏陶,但如此调侃,也算对傅莹的度量有所了解。
显然傅莹的眼光不限于唐人街中餐馆。很快在报纸上出现了一张她访问英国B P(英国石油)工地照片,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候中国学联组织的春晚,傅莹几次采取了大屏幕讲话的方式,不一定亲自捧场。毕竟,学生见大使,图一时荣幸;对大使而言,眼睛向着英国人,才是焦点。
自从1999年英国开始大力向中国推销自己的高教产业,中英之间发展速度惊人。工党政府对华亲善立场虽然日益明显,然而风波也是不断。2008年4月5日,伦敦火炬传递前夜,中国代表团下榻伦敦一家希尔顿饭店,傅莹到场探访,当时中国大陆驻英媒体齐聚一堂,却不知道第二天暴雪来临。第二天清晨,果真一场大雪降临伦敦,亲西藏组织的抗议此起彼伏,除了唐人街,当时中国媒体几乎被看蒙了。首先反应过来的是傅莹,在《每日电讯报》撰文,以与自己女儿谈心方式,点出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惊诧,自己则批评西方媒体在妖魔化中国。在以后的时间里,不管是新疆骚乱,还是国庆六十周年,傅莹都会在英国发表署名文章。
在对媒体选择上,她也有一定的判断和考量。比如敏感问题选择了激进左倾、关注人权议题的《卫报》,傅莹在其网站上开设了专栏。这个选择也可能是《卫报》这些年很卖力做中国市场所推动的。《每日电讯报》偏右,名气没有老牌《泰晤士报》大,但是在英国本土乃中产阶级钟爱,对民意影响颇大。虽然不能说傅莹能够与英国媒体达成某种默契,但是如此开放坦诚的互动,效果也是惊人。有趣的是,傅莹在临走之前,投书英国最大小报《太阳报》,宣称虽然聚在自家附近的X-factor(英国最火选秀节目)歌迷有些吵,但是自己也是粉丝,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幽默。
傅莹女士深谙说话之道。她英语专业毕业,又有少小留英经历,英文写作口才一流。在2009年G 20峰会前,傅莹女士受邀参加BBC周日安德鲁·马尔访谈(Andrew MarrShow ),这是英国最高端的政治访谈。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傅莹,在公众面前稍有些紧张。主持人提问人民银行是否给IFM注资,傅莹回答相当精彩。她说,人民银行的钱,是中国人民的钱,政府用钱要人民同意。此话是用民主的名义来吊英国人的胃口。
曾经在一次接见学生代表时,教育处某官员一通称颂自己上级。傅莹开场淡淡致谢,突然调侃说,我觉得人生在死之前,是很难听到真话的。当年,傅莹就读肯特大学的英语文学系,也算是教育处要照顾的小留学生。她的那场讲话中,强调了当年教育处的饺子如何好吃。这两番感慨,体现傅莹固有的小处着手,以情感人的说话风格。也令听者不禁联想其父亲当年在“文革”期间遭遇。其父是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受当年“内人党案件”牵连。据说当年傅莹在校读书,爱写文章,常用笔名“小莹”。一个“小”字,也许暗示这场家庭的变故,令她对政治与人生,有胜过寻常官吏的思维与感悟。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官派赴英美的中国留学生,为外交做储备,几乎人人家庭背景非凡。二十年过去,有今日名门痞女洪晃,也有以撰写毛泽东传记蜚声海外的张戎。而傅莹女士以个人的资历才华,终在中国政界有所成就,成为继王海容之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外交部的第二位女性副部长,可见定力不凡,这是在中国成大事的必备素质。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