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景顺称,属于高仿的,是有意打烂,打烂以后又修补,给人误导,现在很多市场上出现的都是发乌发黄,算作伪做旧的东西。
做旧技术价值30万?
前面我们到河南禹州神垕镇和洛阳孟津南石山村,走访了几家专门仿制文物的作坊,真是大开眼界,看看一件件崭新的现代制品怎么变成了以假乱真的仿古文物。不过在真正的仿古高手看来,那些作坊的手法也还只是小儿科。说起来,你可能都不相信,现在连失传千年的北宋汝窑瓷都有人能仿造出来。要知道,汝窑即使在北宋时期也仅仅存在了大约20年时间,汝瓷可以说是古瓷极品,在古玩市场上,即便一块手指甲大小的汝窑碎片,也能卖到1000多元。而我们记者在河南就遇到了一位仿制汝瓷的大师,他的仿古工艺已经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并被称为“五窑之首”。特别是汝官窑,其烧造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汝瓷在中国瓷器中的至高地位,使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珍宝。然而汝窑工艺之后失传,传世的汝瓷至今也不过65件。记者在宋汝官窑的窑址所在地河南省宝丰县,见到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他告诉记者,经过数十年研究,古代汝窑工艺他已经掌握。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从开始研究它的配方,土,原料,研究它的工艺,它的窑炉它的烧成,整整10几套工艺,根据汝瓷的特征进行仿制,一个特征对着一个特征进行仿制。假如有10项特征,你就仿制9项就不等于成功。”
记者看到,古代汝官窑所谓的“香灰胎,玛瑙釉以及芝麻钉”等等鉴别真伪特征,这里的仿制品无不一一符合。马聚魁的作品甚至上了中学美术教科书,作为了汝窑的范例。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对他的仿制作品做出了鉴定,完全符合古代特征。这样的工艺品如果做旧,那岂不是更加难以分辨?
记者:“有很多人拿你的工艺品出来做旧。”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有这种情况,有做旧。”
记者:“他们做旧很像吗?”
马聚魁:“真正的行家能看出了,真正似懂非懂的,鉴定不出来,如果不是老官窑的专家,肯定分辨不出来。”
记者:“会不会花很多冤枉钱?”
马聚魁:“会的,掏学费嘛。”
他给记者拿出一件他非常满意的瓷碗,他告诉记者,这个碗只要做旧后流入到文物市场,立刻就会身价倍增。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这个要卖七八千。”
记者:“你自己烧出来要卖七八千?”
马聚魁:“如果古玩市场要做旧就没底了,有要几十万的,三十多万,因为只有说的高一点,才能认为是真的。”
相对于宝丰的马聚魁只对汝瓷制作工艺的仿制不同,唐三彩工艺大师,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公司董事长高水旺对唐三彩无论是制作还是做旧都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给记者拿出了一件出土唐三彩瓷片和一件高仿作品做对比,印着灯光仔细观察,无论是开片还是釉色以及老旧程度,都一摸一样。
记者:“光看釉色能看出仿品和真品?”
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公司董事长高水旺:“那不是,得综合来看,包括造型,神态,它的釉料,做工,胎质,综合起来才能鉴定出来。”
那么如此惟妙惟肖的仿品是如何制作的?高水旺的弟弟,厂长高顺旺带记者参观了制作流程。这里从土质、制坯、上釉到烧窑全部严格按照唐代方法手工制作。记者甚至看到了郑州陈举烽曾花大价钱购买的唐白瓷双龙樽,这里排成了一排。
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公司厂长高顺旺:“唐朝的时候用高岭土做的,我们也是高岭土,烧制的办法,跟以前也是一样的。”
要达到仿制完美,做旧是最关键的技术,也是各家的商业机密。记者在工厂的院子里看到了颜色不同的两堆土。高厂长告诉记者,因为文物出土地方不一样,因此做旧的土肯定有区别。高水旺就给记者刨开了一个他专门制作高仿的土堆。这里面的器具都埋了两三年的时间。
厂长高顺旺:“有人盗墓,我们把土拉回来,做高仿的话,埋里面的时间要长,需要化学水焖它,才能让土和仿品真正结合到一块,出土以后才能达到粘贴很紧的效果,必须要化学药品,酸碱的属性,人们都可以掌握住,这样出来就很接近出土文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