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有那么多文物充斥市场?记者从神州博物艺术网了解到,很多收藏爱好者收集的文物,绝大多数都是赝品。虽然这些文物“发烧友”们现在也努力学习胎质、色彩、纹饰等各方面知识,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屡屡买到赝品?
神州博物艺术网总经理邓三军:“最缺乏的就是,不了解目前仿古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造假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中国钧瓷之乡之称的禹州神垕镇,随便走进了一家农家院,院子里的空地里、墙角下,可以看见各个朝代的瓷器是应有尽有,这些在古玩市场里身价成千上万的钧窑“文物”,仿佛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每件瓷器上都布满了泥土,瓷枕的脱釉都非常逼真。
文物仿制水平登峰造极,外行看了真假难辨
陈举烽化高价买来的两件宝贝居然都是赝品,难怪他那么失望呢。作为一个发烧友,陈举烽平时花了不少时间精力钻研这些古陶瓷,自认为还是积累了一些常识,没想到仍然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专家就说了,如今玩收藏不仅要了解文物知识,还要了解仿古技术的发展。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把仿制品当真文物卖在古玩市场上早就一个公开的秘密。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文物大省河南,就形成了以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垕镇、南阳镇平三地为中心的文物仿造产业,而且各有分工,有的专门仿唐三彩,有的仿古钧瓷,还有的专仿古玉,铜器、青花瓷、紫砂器皿也常常是仿造对象。那么,那些以假乱真的仿造文物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记者来到了有中国钧瓷之乡之称的禹州神垕镇,随便走进了一家农家院,然而里面的情景让记者大吃一惊。在院子里的空地里、墙角下,各种形制的瓷器密密麻麻地堆放着,随意让这些瓷器经受风吹日晒。走进屋里,可以看见各个朝代的瓷器是应有尽有,堆放得就像一个博物馆。这些在古玩市场里身价成千上万的钧窑“文物”,仿佛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一个大罐子,随便就被村民拿来当凳子坐。每件瓷器上都布满了泥土,记者甚至看见,瓷枕的脱釉都非常逼真。
“你看,这都是当年的画风。”
记者看到,这里仍然还沿用古代的用煤来烧窑,在窑炉的背后,记者看到了一口锅,这口锅有什么用?原来这是用来做旧的重要工具。
老板娘:“瓷器用锅埋的,下面是火,烤住,不是用酸一抹就完事,咱们不是那样。”
记者走进院子后面,这里面别有洞天。这里堆放的瓷器更多,每一件黑白花瓷盘表面有厚厚的一层土。一个工匠带着厚厚的手套,对着烛台的边缘使劲地磨擦,并用一个铁棒,对边缘进行打磨,这是为了让瓷器有使用过的痕迹。从地上排的三排烛台来看,今天已经做了不少了。一个工人带着橡胶手套,拎了两个大黑白花瓷缸,浸泡进装满泥浆的红色塑料桶内。在一个棚屋内,五六个瓷盘被倾倒放在一个土堆上。
知情人:“这个就是一面吃土,一面不吃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老板告诉记者,好货都在房顶,让我们自己去挑。到了房地着实让记者吓了一跳,整个屋顶全部都是已经做旧的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各种瓷罐、瓷盘陶俑等。记者随即拾起一个宋代造型的钧瓷花瓶,外面虽然糊了层泥,但线条流畅,开片清晰可见,制作精良。而这样的器物价格才不过两三百块钱。
“这个一般人都看不出来,这个打烂可以做一件残器。”
几个买货的商人挑选好合适的器物后,用一张布抓起地上的土洒在瓷器上,做成刚出土的样子。老板娘告诉记者,除了釉面上的花纹找外人,他们都是自己烧,自己做旧,自己外销。
老板娘:“我们烧窑最讲究画工,我们镇上有高手。”
记者随后辗转来到了位于邙山山脚下的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作为唐三彩古窑址的所在地,当地人说,这里不仅可以为国内外一些博物馆修补“国宝”,而且还能为一些文物贩子比照各代“文物”仿造“工艺品”。
记者:“是不是我只要拿一个图纸给你,你都可以做出来?”
文物仿制者:“那你看做啥东西,像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烧出来。”
记者:“像出土的那种。”
文物仿制者:“那可以。”
在南石山村里一排排农家小院的院子里,到处都堆放着仿古的唐三彩、陶俑和汉砖。据了解,南石山村现有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20多家,小作坊则为数众多,他们除了仿造、复制三彩、陶器等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同时也都仿造、作旧“文物”,当作另一种价格稍高的“工艺品”公开叫卖,而且销路非常好。
文物仿制者:“像北京、广州他们都来这儿买,去古玩市场上卖。”
记者:“在哪儿?古玩市场?”
文物仿制者:“对。”
记者:“在那儿卖多贵?”
文物仿制者:“在我们这儿卖100块钱,拿出去就要卖500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