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耄耋老人罗遇时曾经是集邮界的名人,圈内人将其尊称为邮票评估师“阿罗”。因为其祖上都是响当当的官宦人家,家底殷实,收藏颇丰,而“阿罗”也是文化人,从小对收藏感兴趣,特别是对邮票的爱好,已到了痴迷的地步。
阿罗于1926年7月生在“官宦之家”。其曾祖父曾官至清朝的江浙两省的道台,其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的江苏省教喻(相当于当今的教育厅长)。其父“弃文从商”,创办了中国十大名酒之一的“洋河大曲”。
阿罗不仅是个集邮家,还是个书法国画的爱好者,据其家人称,他祖传有一批很有价值的字画,主要有:
1、明代恽南田作的《蝴蝶图》,长2米,高30公分,上有细草和黑白蝴蝶。
2、光绪皇帝的兄弟所作的有山无水的画,是作者本人途经阿罗祖父罗少扬府上,雪夜饮酒作乐助兴而作,后赠与罗少扬。
3、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临帖的《兰亭序》册文十几页,两边是楠木做的木夹板。
4、元朝杰出的书法家赵孟兆页,也称赵子昂,又叫赵文峰所临的《兰亭序》。
5、清朝大书法家江豫堂手书的《江豫堂书法》册文。
这些字画文物,阿罗极其珍惜,曾有不少书画界的朋友前来观赏品玩,一致认为是真迹,1990年前曾有一位台湾商人想出600万人民币收购这些字画,却被阿罗婉言拒绝了。后阿罗担心这些宝贝遗失或磨损,连同自己最珍惜的两本邮册(每册有200——300幅邮票)于1990年寄放到了上海外滩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保险箱内。
几年前阿罗珍藏的价值千万的字画和邮票不翼而飞。
缘起一场艳遇, 2001年元月的一天,阿罗在住处附近的一家饮食店吃点心,同桌上正好坐着打扮入时的少妇胡某,阿罗主动搭腔,两人很快一起回了阿罗家。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阿罗与夫人分居。
直到家里动迁,夫人方才发现时胡某让老人写委托书,有胡某出面约定动迁款。
接下来老人失踪了,家人到处找阿罗就是找不到。
这和胡某究竟有没有关系,老人究竟在哪里??????
通过搬场公司,阿罗家人在远离市中心的宝山区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找到阿罗。
家人知道家中的物品和阿罗控制在胡某手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手上的上海外滩的中国工商银行的钥匙竟然在胡某的公公手里。
原来胡某发现老人存放保险箱的欠款通知,提出向自己的公公借钱来付欠款,阿罗想钱是人家借的,就不好意思向人家讨回钥匙,所以钥匙就放在胡某的公公手里。
更令阿罗一家人吃惊的是打开保险箱,发现阿罗一生的珍藏价值千万的字画和邮票已经让胡某卷走了。
警察找到胡某。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胡某拿出一张字条,上面写的是将所有财产赠予胡某。
老人说是胡某逼他写的,不写就不给饭吃,老人说故意把“罗遇时”写成“罗过时”的。
为什么阿罗这么听这个女人的话!
家里人发现阿罗就是看见假的女模特儿都喜欢摸来摸去,于是带老人到医院作了检查,结果是患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狂躁相),上海人俗称的“花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阿罗的家人认为胡某就是利用老人的精神障碍骗了阿罗,所以赠与不成立了。
胡某写了字条表示还出来,可就是不还字画和邮票。
阿罗和家人通过民事诉讼将胡某告到法院,不支持诉求。
问题是怎么证明老人说的东西存在,阿罗的家人表示曾经的家世可以证明这些物品,老人的朋友书法家和收藏家也证明见过这些物品。
2009年初,阿罗的家人到第二中级法院提起上诉,把胡某和胡某的公公等告上法院,原告的律师表示通过证人找一个证据链,如公安局找胡某的笔录里提到见到画上有蝴蝶、有破损的长卷……
但是二审的法官认为被告胡某承认拿走全部物品,但是与原告提出的物品是两者不能划等号的,而且阿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所陈述的物品如何采信!
2009年8月6日中审判决仍然没有支持阿罗要求返还千万藏品的诉求,这实在令人一声叹息!
我昨晚看了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案件聚焦》上海集邮大师“艳遇”后,心里堵着慌,我参考《民主与法制时报》写的上海滩集邮大师落入红粉陷阱 珍藏邮票被骗光特来天涯发此贴,希望天涯朋友们为老人找回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