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量留“心眼”——
一旦有问题,维权不容易
潘家园跳蚤市场自开张以来,一场火过一场。第一场原定的300个摊位最后增加到730个,客流6万人,日交易量10万元;第二场摊位1413个,客流突破8.5万人,单日交易量近20万元。但跳蚤市场虽聚集了很高人气,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交易商品的质量以及消费者维权问题。许多消费者表示,在跳蚤市场买卖的物品交易价格全凭“现议”,商品一经售出,基本无法再找后账,且进场经营者流动性很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维权十分困难。
从通州赶来“淘宝”的李大妈就遇上了倒霉事儿,她说,早上她和老伴儿来到跳蚤市场,从一摊贩处购买了一个电吹风,花了15元,当时觉着便宜,也没仔细检查便买了下来,结果中午她和老伴找了个能通电的地方一试,根本没法用,老人立即去找摊贩,结果那名摊贩已没了踪迹。
市场管理人员表示,因为跳蚤市场摊贩的准入门槛较低,旧物出售,卖完就走人,流动性大,想要杜绝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难度很大。对此,管理方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优劣真伪,很大程度上得靠经验识别,因此,消费者在买东西时需多留些“心眼”。一旦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应当立即寻求管理人员,及早协调解决。
享受循环消费——
让更多人尝到赶集乐趣
“根据老百姓需求,我们希望能把这个活动长期办下去。”潘家园旧货市场办公室的王丽梅表示,此次举办民间旧货交易活动,目的是希望吸引广大消费者参与旧货买卖,让更多的人享受赶集、淘宝的乐趣;同时,也希望通过二手物品的交易,倡导节约环保、物尽其用的理念。
采访中,消费者也纷纷表示,跳蚤市场的出现,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旧货交易的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
今年3月,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健全旧货流通网络的意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旧货市场和城市社区开展跳蚤市场试点,引导居民形成循环消费理念。2008年,全国共有1900家旧货市场,旧货交易额约为2000亿元,每年以约12%的速度增长。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德国、日本等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得好的国家,旧货交易行业正成为一种新兴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在我国,大力发展“跳蚤市场”,将有使用价值且合法的旧货送入流通领域且被二次消费,推动旧货的再使用和循环,不仅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动内需、活跃市场的有效举措。
延伸阅读——
什么是“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
当时,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把3万名靠捡破烂为生的贫民专门集中到巴黎郊区圣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让他们在那里出售旧货。到后来,这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集市,这就是最早的“跳蚤市场”。现在,圣旺跳蚤市场已发展成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设有1000多个摊位的商业区,专门出售新旧便宜商品。
现在在欧美各国,跳蚤市场已经成为常态,包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跳蚤市场,在历史越悠久古老的国家,跳蚤市场里所卖的东西种类也就越多,摊位老板将自己费尽苦心寻来或是家传的宝贝摆在摊前,等待有缘人前来挑选回家。
在我国,北京、天津等城市,也有专门的旧货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三环路的东南角,占地4万多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每周四至周日开放4天,市场分为工艺品大棚区、古旧家具区、古旧字画书刊区、古玩区等四个经营区,经营各种文物书画、文房四宝、瓷器及木器家具等,共有3000多摊位,经营商品五花八门,是北京最便宜的旧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