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 实习生翁晴
集邮,是很多人的爱好。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只要他们喜欢集邮,集邮就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一枚枚邮票和一枚枚封、片、简,就是一页页历史。它们记录着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上至皇室下至百姓,连系着战争,携带着科学,记录着历史的真实写照。
昨日,本报收到家住虹桥二村的吴应鸣老人送来的“祖国万岁”邮集,老人以此表示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祝贺。记者来到吴应鸣老人家,一个关于父子俩集邮的故事由此引出。
儿子集邮瞒住老爸
吴应鸣老人的集邮兴趣要从他的儿子说起,儿子小时候每个月仅有2元的零用钱,不舍得花,就用这些钱开始集邮,由于每套邮票一般有四枚,前两枚价格比较便宜,后两枚价格相对比较高,儿子基本上就只买每套的前两枚,藏品残缺不全。
“我很后悔当时不知道孩子在集邮,否则一定全力支持,确保每套邮票都可以集全。”老人说起这段经历时还懊恼不已。自此,老人也对集邮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接着儿子开始了自己的集邮之路。
父亲接过儿子的“集邮棒”
吴应鸣老人15岁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1979年从海军转业。1984年儿子当上了空军,远离老家,老人就开始在家为儿子集邮。从1985年开始,每年买一套邮票年册,至今已经收集了14本邮票年册,正在等待2009年年册的出版。每一本邮票年册都维系着父子两代人集邮的热情和兴趣。
集邮是件费时又费力的事情。比如制作一个专题邮集,不光要收集邮票、明信片、实寄封和邮戳,还得再收集有关邮票或邮票讲述的历史、人物、事件、地点等资料,查阅辞海,请教朋友等一系列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要把每张邮票装在和邮票大小匹配的护邮袋中,在邮集的前言注上简单明了的与邮票相关的内容,每一套的每一个小系列都有自己的主题,都包括邮票、明信片、实寄封和邮戳四大件组成的邮品。
有时候晚上突然想起来有什么遗漏之处,老吴会急得睡不着,立马从床上起来打开灯继续寻找和补充,哪怕通宵达旦也在所不惜。每到一处旅游,老吴必然先赶到当地的邮局买上当地的邮票,一定让邮局盖上邮戳寄回去,当做旅游最好的纪念品。老吴的姐姐和姐夫定居美国,每年一套的海外发行的生肖邮票成了每年他们回来的一件“大礼”,为他的海外集邮提供了便利。
集邮还很显然是件很费钱的事情。年票每套要四五百,每年老人要定两到三套。“集邮留给我们父子俩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无价之宝。”老吴说。
儿子是邮集的第一个观众
老人的儿子是每套邮票的第一个观众,父子两人在集邮上互相交流经验和知识。
常年在外的儿子一回家,两人讨论最多的就是邮票,老父亲总是兴致勃勃地给儿子讲述每一枚邮票的故事。
平时,老吴还经常拿着自己的邮集成品和老干部协会的会员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达到怡情、益智、联谊的目的。至于储财,在老吴和儿子看来,邮票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作为父子两人共同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