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福禄绵长吉祥物(组图)

[日期:2009-03-24] 来源:舜网  作者: [字体: ]

2009-03-24  来源: 舜网(济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一:窑变葫芦瓶图二:茶叶末如意耳葫芦瓶

  李玉泉

  葫芦型器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至少20多个名族崇拜葫芦,古代流传许多关于葫芦的神话传说,还曾出现“葫芦崇拜”文化。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它在各项文化艺术品中拥有非凡的地位。

  《诗·大雅·绵》首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提及了“葫芦创世”。瓜,即葫芦,古时写作“壶”。古时中国人认为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悬壶济世)、“壶天”(魂归壶天)。

  葫芦瓶在龙泉窑中多见,因葫芦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所以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葫芦的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腹内多籽,寓有多子多孙之吉祥含义。于是,葫芦成为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葫芦瓶也同样得到皇帝的喜爱,清代便将葫芦瓶作为吉祥用器陈设于宫廷中,据说乾隆是最喜欢葫芦的皇帝。嘉靖皇帝因信奉道教,也推崇葫芦造型器物。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嘉靖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堪称上品。

  葫芦瓶为龙泉窑的创新品种,瓶身由上下两截黏合而成,形成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含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乾隆时期烧造有三联、五联葫芦瓶。

  葫芦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仿葫芦形器物;另一类是延伸出的器物,如葫芦形执壶、明初扁腹如意耳绶带纹葫芦瓶、清代如意耳葫芦瓶等。

  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精美葫芦瓷瓶,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

  粉彩三孔葫芦瓶,清代器物。高32.5厘米,口径8.3厘米。瓶作三连体形,同腹三孔,浅圈足,胎体紧致,釉面肥腴厚润,光泽度较好。瓶身绘粉彩花卉葫芦,在卡腰处束有一红带凸出,白釉底。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朗,葫芦、枝蔓勾绘精细,图案饱满流畅,艺术水平很高。瓶身通体绘绵绵瓜瓞、间有花卉纹饰,枝叶茂盛,其寓意吉祥,既有福禄绵绵之意,又有子孙万代之喻。充分体现了粉彩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语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学者马未都参观后,也曾对这件三孔葫芦瓶作出高度评价。

  乾隆时期新创了三孔联体葫芦瓶,后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器型。其纹饰也十分丰富,有云蝠衔寿、双龙戏寿、绵瓜瓞绵等,“绵绵瓜瓞”为主要装饰纹样。

  茶叶末如意耳葫芦瓶,清代乾隆年间器物,是国家二级文物。器形周正,高23厘米,口径2.6厘米。里外周身都呈茶叶末色,釉色青黄,纯正均匀,肥厚滋润,口部腰部露古铜色。小口、上下塑大小圆弧腹,造型似葫芦。腰部有似璎珞装饰纹,圈足底施釉,瓶体两侧饰有细长的绶带耳,潇洒飘逸。器身与双耳相配合,隐似“吉”字形。整个器形造型生动,古朴大方。

  茶叶末釉始见于《陶雅》,指清代官窑中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是乾隆时著名的色釉品种,以铁为呈色剂,为高温一次烧成。茶叶末釉得名于它的颜色,古人称,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深厚古朴,被称之为“陶瓷中的精品”。

  窑变葫芦瓶:清·乾隆器物。高32厘米,口径3.5厘米。高圈足,窑变蓝色较多,紫色较少,器身中部紫色多,足内为白釉。器形规范端庄,胎体厚重,釉面莹润,光亮均匀,窑变色泽效果古朴淡雅。窑变釉器物是在窑内烧成时,与窑中多种呈色元素氧化或还原作用而成,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显得十分独特奇妙。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是清代窑变的优秀品种。

  另有仿法华三彩葫芦瓶、粉彩花卉葫芦瓶等。

  葫芦瓶这种特殊的器形,目前在收藏市场上很受欢迎。最有品位、种类最多的葫芦瓶是在乾隆时期。葫芦瓶的制作工艺难度比其他瓶、罐高,整体造型要求传神、自然流畅,因此葫芦瓶存世的精品较少,更受藏家追捧,并且这一寓意吉祥的器型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本文来源:济南日报 )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丹青化境——李斛遗作:展示中国画变革之路(图)
下一篇:龟兹无文小铜钱(叶真铭)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